河南女企业家徐建英的公司在一场看似平常的合作中逐步陷入深渊,不仅因合伙人的“做局”蒙受320多万元损失,还面临高达800万元的“欠款”索偿,致使公司运营受阻、举步维艰。多次尝试维权的她在面对层层阻力时,不禁感到无助与崩溃,直言“公司就这样被拖垮了”。
误入圈套:资质借用成“无底坑”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至2020年。当时,徐建英通过熟人介绍认识了安徽商人刘硕。对方以借用公司资质为由提出合作方案,双方达成协议,由刘硕在安徽蚌埠成立河南诚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分公司,并承诺独立经营,按公司章程支付管理费。然而,这场表面上的合作却逐渐演变为一场“无底坑”。
2023年初,刘硕以分公司名义承接了一项总额逾3000万元的农光互补项目。按理,徐建英的总公司应从项目进款中收到管理费,但刘硕多次以各种理由推脱,甚至在拿到首笔286万元的项目款后,仅支付少部分材料费和劳务费,剩下的150万元进账不明,疑似用于“打点关系”。这一异常资金运作在徐建英未曾过问的情况下持续进行,致使总公司无法掌控财务状况。
工程冲突升级,合作破裂
项目实施过程中,刘硕因不按合同要求完成工程,与项目方山东电建多次发生冲突。为促成“和平分手”,山东电建愿意根据刘硕的实际施工量支付款项,并另行补偿100万元。然而,刘硕以不满100万元补偿为由提出1000万元的巨额索要,甚至试图通过威胁手段扰乱施工秩序。
为解决问题,山东电建特意联系了徐建英到场协商,然而刘硕拒不配合,并要求徐建英与他一起“要钱”,徐建英严词拒绝。之后,刘硕频频施压,并向相关部门举报山东电建“索贿”,引起多方调查,进一步导致分公司业务难以正常开展。
在工程纠纷无法调和、施工项目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徐建英于2023年8月注销了分公司。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分公司关闭后,公司面临的麻烦并未就此结束。
虚假诉讼索赔800万,账户被冻结
2023年年底,刘硕以分公司名义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称公司拖欠他817万元,并提供了一份落款日期为2023年2月的《项目借款协议书》。根据这份协议,分公司向刘硕借款750万元用于项目启动,利率高达月息1分,逾期则需支付总额5%的违约金。刘硕不仅要求连本带息偿还,还申请冻结了总公司账户,使公司业务被迫停摆。
徐建英表示,这份协议书系刘硕伪造,且所提供的银行流水大多用于个人日常支出,并非项目款项。然而,即便如此,法院案件却迟迟未出结果,她在数月内多次上诉、申诉,但法院久拖不决,令公司陷入无法运作的绝境。
维权无门,呼吁打击虚假诉讼
在长期未获公正判决的情况下,徐建英逐步陷入维权困境。刘硕恶意诉讼、冻结账户,导致公司难以支付工人工资、偿还债务,眼看着经营日渐枯竭。徐建英对此感到极度无奈,数次尝试报警和求助相关部门,但始终未能得到有效回应。
徐建英的遭遇引发广泛关注,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因资质借用引发的法律风险事件屡见不鲜,而一旦合伙人存在欺诈性行为,企业往往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虚假诉讼已成为部分不法分子侵害企业的手段,亟需司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
专家建议,企业在资质借用合作中应加强对资质授权的监管,尽量减少与不熟悉的合作方签订协议。对于类似徐建英遇到的虚假诉讼、资产冻结等问题,应尽早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法院判决的时效性监督,防止企业权益遭到不法侵害。
行业呼声:保护企业家权益,营造公平营商环境
此次事件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权益受损个案,更折射出资质借用合作中的潜在风险和司法维权的艰难。业内呼吁,应在立法和监管层面加强对资质使用的规范,打击虚假诉讼等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建立更健全的司法监督机制,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让他们在公平的营商环境中安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