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栋先生是当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导师之一
他曾是老八路、北平地下党,坐过国民党时期的「炮局」。
49年之后是工人出版社的创始者,是当时的畅销书《把一切献给党》、《赵一曼》、《我的一家》、《方志敏战斗的一生》、《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记毛主席在陕北战争中》等著作的实际作者,他当年为工人出版社赚的钱,用大卡车往出版社拉。
1957年他因编辑出版刘宾雁文集《本报内部消息》,被打成「右派」,开除出党。 1959年以戴帽之身担任李建彤小说《刘志丹》的责任编辑。 1962年《刘志丹•一卷》被毛泽东定为「利用小说进行反党,这是一大发明」,何家栋因而被牵连进「习仲勋反党集团」。 1965年他同全家人下放山东成武县。文革被揪回北京批斗,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一个自杀、一个被打死。
1979年,何家栋「右派」获得纠正,腰系一根草绳带全家回到工人出版社。担任工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随后出版了《刘志丹》三卷。
1985年,他创办了文学杂志《开拓》,创刊号刊登刘宾雁的报告文学《第二种忠诚》。刘宾雁被整肃,《开拓》停刊,何家栋被迫告老还乡——离休。
我就是这个时候,因为报导《第二种忠诚》认识了何家栋。第二年为了拍摄《邓小平和现代中国》又认识了何家栋的两位忘年交陈子明、王军涛。
1988年3月,何家栋受于光远、冯兰瑞邀请,担任《经济学周报》总编辑。该报已经成立九年,一直默默无闻,何家栋接手不过一年,已经有「南导北周」的声誉。上海世界经济导报和经济学周报都是胡耀邦、赵紫阳称赞的两份改革派报纸。
1989年6月30日,北京市长陈希同向人大做《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多次点了《经济学周报》。紧接着,社科院、国家新闻出版署关闭了《经济学周报》。
「六四」开枪前后,《经济学周报》社级领导6人被抓,只剩老总何家栋救这个,救那个,根本救助不过来。这6个人中,陈子明、王军涛成为中共认定的「动乱黑手」;我88年12月调入报社的第一篇文章,成了「动乱暴乱的政治纲领」,导致报社被封。还有一个人成为抓捕陈、王的叛徒。
进入21世纪,回顾一生,何家栋认为在《经济学周报》的一年半,才是他依照个人意志,自由办报时期。
2006年10月16日,住在北京同仁医院干部病房的何家栋一清早就焦急地等待,丁东告诉他,他的思想理论文集《何家栋文集》上下卷今天印刷装订完成会给他送来。一直等到中午,生命之光一丝丝退去,中国又一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倡导者和领路人,熬到了灯尽油干,何家栋离开了他终生放不下的写作和出版,与他的思想结晶《何家栋文集》失之交臂。
就在16日一早,当局搜查了丁东的家和印刷厂,飘着油墨之香的《何家栋文集》全部被没收、销毁。
今年是何家栋离世18周年,冥辰101周年。他的思想之光依靠重新出版的文集,燃烧起精神的火炬,继续在传播、在光扬。
附:王丹读书有感:
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还知道何家栋这位已经过世的老人了吧?这其实是时代的遗憾。
老何是我接触多的中共老干部中,思想最为深刻的一位。他1987年接办「经济学周报」,延揽高瑜,王军涛作副总编,使得该报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也是最敢讲话的媒体。
不仅如此,令人惊叹的,是他的思想的深度。
仅举一例吧:我们平时讨论民主是手段还是目的,但老何完全跳脱固定框架,提出「民主既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对一个社会而言,它是像生命中空气和水一样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我觉得这个认识显示出老何的思想生产能力。
老何在八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在北京知识界都是一面旗帜。但他低调谦和,很少张扬自己,所以后人知道他的不多。但知道他的都知道,他,曾经是一个巨大的存在。
现在的时代比较平庸,老何这样的人少了。虽也正常,但终究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