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某地“村规民约”将感恩教育与思想控制融为一体,禁止上访、压制批评言论,暴露基层治理中的荒诞与权力滥用,引发公众热议和质疑。
近日,一张“村规民约”的图片在微信平台流传,引发热议。据悉,该张村规民约出自内蒙古某地,被网友曝光后迅速成为争议焦点。内容中既有诸如“不占小便宜”“家庭卫生”等日常生活规范,也夹杂着令人错愕的“思想政治教育”条款。部分规定荒诞而直白,堪称现代版“忠君爱国”洗脑手册。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下几条:
“多想共产党的好,歇凉时想一想没有共产党,哪来的今天的好光景。”
这种条款将个人日常的思想活动与党捆绑在一起,甚至在“歇凉时”也要主动感恩。这种强制灌输的语气,仿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都必须被感恩教育填满。
“不听灰人(疑为‘坏人’或异见者的方言)煽风点火,不跟灰人上访。”
这条规定以“村规”形式直接禁止村民上访,试图通过模糊的词汇将“上访”这一合法权利标签化、污名化,试图在源头上封杀群众的维权诉求。
“有人嚼牙咒骨(疑为‘批评’之意)说共产党政策不好时,站出来说句公道话。”
这种“村规”不仅试图压制异议声音,更要村民主动充当“红色辩护员”,在面对批评时站出来“替党发声”。此举不仅进一步侵害了言论自由,也在社区内制造对立与冲突。
是村规,还是“思想牢笼”?
从该村规的内容来看,其表面上包裹着传统村庄治理的外衣,实则暗藏基层政治灌输和思想控制的意图。将党的形象强行植入村规,通过情感绑架和群体压力,将原本属于村民的正常权益污名化或彻底剥夺,这种行为背离了基层自治的初衷,甚至可以说是滥用权力的变种。
一位网友讽刺道:“吃饭也得想党的恩情?是不是以后刷牙也要感谢党的政策?”另一位网友则担忧地表示,这种基层的“软洗脑”虽看似荒唐,但对不熟悉维权途径或信息闭塞的村民来说,却可能具有极大的误导性。
荒唐之下,谁为村民发声?
这份“村规民约”的出现,既是基层治理的变形产物,也映射了某些地方通过思想控制稳固权力的真实意图。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被污名化的“灰人”以及他们的合理诉求又该如何实现?村民的合法权益又由谁来保障?
如果“村规”沦为政治工具,那真正的村民自治和民主权利无疑将沦为一句空话。此事再次提醒我们,基层权力的滥用需要被更广泛地监督,村民的声音也应当得到更大范围的倾听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