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维权人士徐秦“煽颠”案二审维持原判:法治程序何在?

中国权益网,为真相发声!
00:00
00:00

江苏维权人士徐秦被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案二审维持原判,江苏省高院不开庭、不公开合议庭成员,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引发社会对中国司法公正的质疑。徐秦希望二审后能申请保外就医。

近日,江苏维权人士、中国人权玫瑰团队前秘书长徐秦被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案二审维持原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次审理过程中,江苏省高院以不开庭审理、不告知合议庭成员等方式处理此案,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引发外界对中国司法公正的强烈质疑。

二审维持原判,程序正义缺失

2023年3月29日,徐秦被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剥夺政治权利2年。本案二审于上周五结束,却并未公开庭审。据悉,扬州市中院法官直接将二审裁定书送达看守所,由一审法院代为宣读,这种操作不仅令人瞠目,更被徐秦形容为“严重藐视法律尊严”。

在任何法治社会,合议庭成员的公开、审判过程的透明是基本原则。然而,江苏省高院却对这些最基本的法律程序置若罔闻,直接剥夺了徐秦和公众对公平审理的期待。这种秘密审判、随意宣判的方式,不仅破坏了法治的严肃性,更凸显了当局在政治案件中对法律工具化的利用。

从人权行动到被控“煽颠”

徐秦的命运折射了中国维权人士的艰难处境。她曾与著名人权活动家秦永敏一道筹建“中国人权观察”,并在秦永敏被捕及其妻子赵素利“被失踪”后,多次组织街头声援和案件跟进。正是因为这些维权行动,徐秦成为当局眼中的“眼中钉”。

在中国,这样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指控并不鲜见,但实际内容往往与暴力、颠覆等行为毫无关联。相反,当事人往往仅因参与维权、公开批评政府政策或为受害者发声而被强行扣上“颠覆”的帽子。徐秦的案件正是此类“罪名滥用”的又一例证。

希望在阴影中挣扎

面对如此不公的判决,徐秦并未沉默。她公开表示,希望在二审结束后能申请保外就医。然而,在中国司法体系的高压下,保外就医的申请往往成为权力博弈的又一工具,而非基于健康与人道的基本考虑。

与此同时,徐秦的家属被禁止旁听二审过程,这进一步凸显了案件审理的隐秘性和对程序正义的漠视。司法过程的透明不仅是对被告权利的保障,更是公众监督司法公正的重要渠道。而此案的操作方式,恰恰让人看清了所谓“法治”下掩盖的权力逻辑。

法律岂能为权力背书?

徐秦案暴露的不仅是个体的不幸,更是中国司法体系深层次问题的缩影。当法庭成为政府意志的工具,当“程序正义”变成任意践踏的形式,法治社会的基础也随之崩塌。以徐秦案为例,中国维权人士的命运再次印证了人权与法治的双重危机。

我们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关注此类案件,并为包括徐秦在内的中国维权人士发声。法律的意义在于维护正义,而非为强权服务。唯有真正的法治社会,才能保障每一位公民的自由与尊严。

作者:腊梅花

编辑: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分享有价值的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chinarights.news@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感谢您的支持。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人权自由

姜福祯:为什么祝福中华民国?

2025-1-3 17:02:55

人权自由

《中国之春》2025年新年献词

2025-1-6 15:08:1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