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平案家属宣布解除18名辩护律师的委托,公开控诉庭审中的诸多不公现象,暴露出司法程序的混乱与民企“涉黑”打击中的深层问题,令人深思。
2025年1月8日,因“涉黑”被判25年有期徒刑的民营企业家李伟平案,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李伟平家属发表声明,宣布解除18名辩护律师的委托,并控诉庭审中的诸多不公。这份声明不仅道出了家属的无奈,也让公众再次关注司法体系中的漏洞与乱象。
家属控诉:司法绝望背后的深渊
声明中,家属详细列举了庭审中的不公现象:
• 关键证人被拒出庭,大量证言真实性存疑;
• 重要讯问录像未随案移送,证据被刻意隐匿;
• 律师意见被冷漠对待,家属的发声权遭剥夺;
• 辩护律师屡遭警告、训诫,通信和发言权被限制。
家属表示:“所有这些迹象刺痛了我们的心,让我们对司法公正失去了信心。”他们的控诉引发了广泛共鸣,不仅是对该案,也是对当前司法环境的深刻质疑。
荒诞与无奈:庭审中的怪象
李伟平案的细节令人唏嘘。家属几乎全员被指控为“涉黑成员”,甚至包括两名指控时年仅11岁和13岁的外甥。面对质疑,主控检察官仅回应称:“是否参与黑社会与年龄无关。”此外,李伟平70岁的姐姐被认定为“涉黑成员”的理由竟是22年前为弟弟打了行凶者两巴掌。
李伟平本人坚决否认所有“涉黑”指控,并指出涉黑证据为伪造。然而,冤屈的呼喊和家属的努力并未改变其本人及家属一审均被重判的结局。
民营企业家的艰难命运
李伟平案并非个例。自2018年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以来,各地频现民营企业家因“涉黑”被打倒的案例。这些案件的共同点是:被指控者大多是当地知名企业家,且被判刑后,其辛苦积累的财富被全部没收。社会上甚至流传调侃:“民营企业家,不是在看守所,就是在去看守所的路上。”
扫黑除恶的初衷本应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然而,类似案件频繁爆出,却让公众不得不质疑:是否有人利用扫黑除恶行动掠夺民营企业的资产?
公平何在?
家属的绝望控诉,让人们不得不反思中国司法体系中的深层问题。律师权利被剥夺、家属发声被打压,这样的司法环境令人心寒。正如声明中所言:“这不仅是李伟平一案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面对这样的现实,人们不禁要问:公平与正义究竟何时才能真正为普通人所享有?司法改革的路在何方?这些问题,值得全社会深思。
后记
中国权益网将持续关注李伟平案及类似案件,为受害者发声,为推动司法公正贡献力量。
作者:鞠洋
编辑: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