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晓临律师事务所因莫须有“党员除名”被停业整顿,听证会形同摆设,权力滥用昭然若揭。律所坚持抗争揭露真相,反映出中国司法体系的任意性及律师职业的生存危机,法治进程充满悲情。
2024年7月5日,山东晓临律师事务所因青岛市司法局青司罚决字(2024)4号《行政处罚决定书》被责令停业整顿六个月,至2025年1月5日整顿期满。对于一所普通律所而言,这可能只是一次行政处罚,但在法律人的眼中,这却是一场权力干预与法治倒退的典型案例。
程序失真:听证会成摆设
处罚的起因,是于凯律师上书“寻衅滋事罪”这一莫须有的罪名。律师的职业操守与执业能力本应是判断其是否受到处罚的依据,但在这起事件中,青岛市司法局以政治身份为由对律所进行打压,严重偏离了法律准绳。
所谓的听证会,原本是行政处罚程序中的核心环节,却被地方司法局操作成“占坑旁听”“指鹿为马”的闹剧。程序正义被肆意践踏,听证会仅仅是地方权力装点门面的工具。这种操作不仅让案件失去了公正性,更让人质疑地方司法机关的权威性。
抗争与孤独:法律人的两难选择
在处罚期间,晓临律师事务所选择了抗争,而非沉默。他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50余篇文章,用视频记录真相,还多次向党委陈情并提起行政诉讼。然而,所有诉讼均被无理由退回,权力的傲慢让法律救济的渠道形同虚设。
在抗争过程中,他们收获了一部分社会关注,来自公益法律人、媒体人的声援令人感动。然而,本地同行的冷漠与嘲讽更加凸显出律师行业在权力威压下的分裂。一方面是同行的声援,一方面是本地的沉默,这种反差让每一个坚持正义的法律人都倍感孤独。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命运
晓临律师事务所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当前环境下,律师作为推动法治进步的重要力量,正在逐渐被边缘化。律师行业本应是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当个案成为地方权力的“猎物”,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独立性便无从谈起。
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律师行业的脆弱,也让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寒意。如果律师失去了独立执业的空间,法治的根基何以维系?而面对地方权力的压迫,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团结显得尤为重要。
法治的悲情:地方权力的滥用与司法的失守
青岛市司法局对晓临律师事务所的处罚,不仅是对一所律所的打击,更是对整个法治体系的挑战。司法机关应当是公平与正义的捍卫者,而不是地方权力的附庸。然而,这一事件表明,地方司法机关早已在政治任务面前选择了屈服。
地方权力的滥用让律师的执业环境日益恶化,更让公众对法治的信任跌至谷底。当法律成为权力的工具,司法的独立性和正义性无从谈起。
结语:时代的尘埃,法治的伤痕
晓临律师事务所选择将处罚决定存档,这不仅是一份对自身抗争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中国法治现状的注脚。在青年时的热情、中年时的激情被摧毁后,法律人的梦想往往归于悲情。然而,这份悲情背后,是对法律与正义的深切信仰。
作为法律人,我们有责任为法治发声,为受压迫的同行与当事人提供支持。律师的独立性是法治社会的基石,任何试图摧毁这一基石的行为,都会使整个社会付出代价。
声明:
每一个法律人都应当警惕这种滥权行为,让我们共同守护法治的最后防线。
作者:谭廷栋
编辑: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