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不如叫“中国园”:电诈地狱与孟晚舟事件的双重标准

中国权益网,为真相发声!
00:00
00:00

缅北电诈园背后,其实就是一场由中国人对中国人发起的骗局。从电力、通信网络到支付系统,中国提供了全面支持,而政府对这些受害者的冷漠,映射出孟晚舟事件中的双重标准。

缅北的真相:一个中国人害中国人的骗局

缅北,这片被许多人误以为是“外国犯罪天堂”的地方,实际上是中国人害中国人的“杰作”。所谓的“缅北电诈园”,从园区建设到日常运作,几乎全是中国资源的支持。园区的房子由中国企业承建,电力来自云南电网,通信网络依托中国移动,赎金通过人民币、微信或支付宝支付,甚至连打手、老板都大多是中国人。这些“园区”根本可以直接称为“中国园”。

“缅北”?不如叫“中国园”:电诈地狱与孟晚舟事件的双重标准

这些电诈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早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诈骗分子以高薪招聘为幌子,将无辜者诱骗至缅北电诈园,逼迫他们参与诈骗,稍有不从就遭到毒打,甚至面临器官被取的悲剧。受害者家属拼命筹款支付赎金,却无法换回自由。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些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少项目竟然得益于“一带一路”政策的便利。

更荒唐的是,缅北的问题明明可以通过简单措施解决:切断电力供应、断绝通信网络、限制赎金支付渠道,但这些措施却迟迟未见执行。问题的根源显而易见:缅北的“电诈产业”根本就是中国资源与政策纵容下的产物。

然而,正当缅北的普通受害者被彻底遗忘时,另一场举国瞩目的“救援行动”却将中国政府的选择性态度暴露无遗——这就是孟晚舟事件。

孟晚舟的光环与缅北的黑暗

几年前,作为华为高管的孟晚舟因涉嫌违反美国法律在加拿大被扣押,迅速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不惜抓捕两名无辜的加拿大公民作为谈判筹码,最终换来了孟晚舟的归国。

孟晚舟之所以能引发如此高规格的救援,不仅在于她的个人身份,更因为她所代表的华为,是中共党产的重要象征。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代表,华为不仅是全球经济版图中的一环,更承载了中共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然而,这种高规格救援的背后,却是对缅北受害者的彻底冷漠。孟晚舟的奢华生活与光鲜背景,与缅北受害者的悲惨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她的每一次出庭都牵动亿万民众的神经,而缅北受害者的求助却始终石沉大海。这种双重标准,揭露了中国政府在精英阶层与普通百姓之间巨大的鸿沟。

“虽远必诛”:为何不诛缅北?

“虽远必诛”曾是爱国者们的热血口号,但现实却暴露了这句话的虚伪。缅北的地狱距离中国不过数百公里,却成了“虽远必诛”的例外。被囚禁、暴力胁迫的受害者,几乎全是中国人,但他们的生命却不值得国家机器的关注。

缅北的悲剧并非孤立存在,国家的漠视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利益链条。这些利益链条不仅维持了电诈园的运作,更让普通受害者的处境雪上加霜。央企建设了园区,电网和通信提供了支持,政策则给予便利,但所有这些资源,却最终成为犯罪集团的“生命线”。

更可气的是,这些电诈集团的大老板有些在中国国内还有合法生意,抓捕他们并非不可能,却因某种“默契”而鲜有行动。讽刺的是,当联合国提议将电信诈骗定性为“恐怖主义犯罪”时,中国却投下反对票。这一行为无异于告诉世界,缅北的问题是“中国的内部问题”,无需他国干涉。

缅北地狱,究竟谁在纵容?

从孟晚舟事件的盛大归国,到缅北受害者的无助呐喊,这种对比令人痛心。中国政府选择性地拯救了党产的“象征”,却遗忘了那些普通民众的悲惨命运。

缅北电诈园的存在,早已不只是犯罪集团的问题,而是一场由资源、政策和利益链条共同支撑的悲剧。面对这样的体系性问题,仅仅依靠呼吁远远不够。

结尾:缅北的深渊,何时填平?

缅北问题不是距离太远,而是责任无人承担。当中国政府为孟晚舟出手时,缅北电诈园的受害者却被彻底抛弃。切断电力、断绝通信、限制支付,这些简单的措施足以遏制电诈园的扩张,但它们为何从未真正被执行?

这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利益问题。缅北电诈园不仅反映了犯罪的产业化,更映射出普通百姓在体系中的低微地位。与其寄望“虽远必诛”,不如清醒地明白:在这场冷漠的博弈中,草民的生命不过是随时可以被抛弃的代价。

停止幻想,珍爱生命,远离深渊。

作者:高畅泽

编辑: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分享有价值的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chinarights.news@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感谢您的支持。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社会不公

退役军人为病危儿子发起网筹,揭露体制冷漠与退役军人保障空白

2025-1-3 13:07:15

社会不公

中国的药品集采是中共实施一场政策制度性的屠杀

2025-1-19 11:22:5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