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药品“集中采购”简称”集采“制度,自2018年开始在中国推行,旨在通过大规模政府主导的药品采购来压低价格,减少医疗支出。然而,这一制度的实际效果却并非如官方宣传般美好,反而暴露出严重的人道灾难,甚至可被视为一种制度性「集体谋杀」。
集采制度的表面与实质
中共政府推行集采的名义是”降低药价,减轻患者负担“,但其本质却是以牺牲中国患者的生命为代价,达成财政控制与政治稳定的目的。
集采的主要方式是由政府统一组织全国性的药品招标,让制药企业竞争”最低价“,胜出的企业将获得全国范围内的医保采购订单,而其他企业的同类药品则被淘汰。这种做法表面上可以压低药价,但实际上却导致了几个致命问题:
1. 劣质药品充斥市场,患者被迫服用次等药
为了中标,药企只能不断压低价格,而价格压缩的直接结果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包括使用低质原料、简化生产流程,甚至削减临床试验投入。许多曾经广泛使用、疗效稳定的药品因为价格不敌廉价仿制药,而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价格低廉但副作用未知或疗效存疑的替代品。
2. 原研药消失,患者失去优质治疗选择
许多外资制药公司和高品质的本土药厂,因为无法在极端低价竞争中生存,被迫退出中国市场。例如,一些跨国药企的专利药在中国市场被迅速淘汰,因为仿制药以”白菜价“中标,而患者再也无法获得原研药。这种情况尤其在癌症、罕见病等领域尤为严重,许多患者因而失去了原本有效的治疗选择,被迫转向效果不明或副作用更大的替代药品。
3. 药品短缺,患者面临无药可用的绝境
由于低价竞标,许多药企选择直接停产无法盈利的药品,导致市场上出现严重的药品短缺。例如,一些关键的抗生素、麻醉药、癌症化疗药甚至常见慢性病药物(如降压药、糖尿病药)都因为价格压缩而供应不足。这导致无数患者不得不四处求药,甚至只能选择不治疗或自行购买来路不明的药物,进一步危及生命。
4. 医疗黑市与腐败横行
由于正式渠道的药品短缺,黑市药品交易变得猖獗,许多患者只能透过私人管道或地下市场购买高价药品,甚至被迫购买来路不明的走私药、伪药。另一方面,医院与医生在集采制度下失去了选择药品的权力,许多医生只能在有限的药品中开方,这导致医疗质量进一步下降。
集采制度的政治本质:以人民生命换取政权稳定
中共推行集采的核心目的,并非真正为了”减轻患者负担“,而是为了削减医保开支、转移民众视线,从而维持政权稳定。在中国,医保基金长期处于财政压力之下,集采制度实际上是政府为了减少财政负担而强行压低药价,不惜让人民承担死亡风险。
此外,这种政策的另一层意义在于,中共希望通过控制药品供应,进一步压制医药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使医疗资源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从而削弱医药企业的自主权,并强化国有企业在医药市场的垄断地位。这样的结果是,医疗系统的效率下降,医疗服务的质量恶化,而最终承受后果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命。
一场以政策为名的”慢性屠杀“
中共高层享受着特供的福利制度,而中国的药品集采制度,看似是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实则是对普通的中国人实施一场隐形的制度性屠杀。它让患者失去优质药品选择,让劣质药品泛滥,导致药品短缺与黑市横行,使得无数原本可以存活的患者走向死亡。这并非单纯的”管理失误“或”政策漏洞“,而是中共政权为了维持自身统治,而刻意牺牲民众生命的结果。这种做法,是一场慢性的、大规模的”集体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