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业管理层再现震荡,歼-20总设计师杨伟与总经理郝照平被免职,疑受权力斗争波及。中国航空技术长期依赖窃取美国技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暴露军工体系的腐败与隐患。
近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航工业)官网突然撤下两位高层领导的简历:副总经理杨伟与总经理郝照平。这一操作,既没有官方声明,也没有解释原因,却迅速在舆论场上掀起波澜。这场高层“地震”表面平静,实则暗藏风暴。
杨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标志性人物之一。37岁,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主导研发了中国第五代战斗机歼-20。歼-20被中共宣传为“国之重器”,而杨伟也因此成为中国军工领域的明星工程师。2018年,他升任中航工业副总经理,站在中国航空工业的权力顶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技术与管理的“双重权威”,在62岁时却遭遇了猝不及防的仕途终结。
另一位被免职的高层郝照平,同样背景深厚。自1994年进入航天工业系统以来,他一步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直至2022年晋升中航工业总经理。他所代表的,是中共对航空领域“体制化”的管理路线。然而,仅仅两年后,这条职业道路也戛然而止。
这两人的突然下台,是否仅仅是“正常人事调整”?历史告诉我们,事情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2023年3月,中航工业原董事长谭瑞松被免职,随即因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从“军工掌舵人”到“阶下囚”,谭瑞松的命运转折早已暴露出中航工业内部的权力博弈与腐败危机。如今,杨伟与郝照平的免职,是否也与类似的问题有关?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航工业频频以“技术突破”自诩,实则依赖大规模偷窃国外技术尤其是美国航空工业的关键数据。在歼-20被大肆宣传为“完全自主研发”之际,外界却普遍质疑其技术根源。多个国际情报显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高度依赖窃取美国F-22和F-35战机的技术成果。这种短视的“偷窃式研发”不仅掩盖了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更暴露了中共对核心科技缺乏真正突破的尴尬现状。
这一切背后,隐藏着中共国企管理的系统性顽疾。表面上,这些国企承载着技术创新的光环,承担着国家战略的重任。然而在体制深处,技术创新早已沦为权力斗争的附庸,腐败与内耗吞噬了企业发展的根基。从谭瑞松到杨伟,再到郝照平,每一场高层“地震”,都折射出中共体系内的权力不稳定和对国企的过度干预。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内斗的代价,最终由谁承担?是被迫在“自主研发”口号下努力填补技术漏洞的科研人员?还是纳税人?歼-20的荣耀背后,是一片深不见底的阴影:官员的乌纱帽比技术突破更重要,管理者的政绩比科研成果更能左右企业方向。这种体制,不仅损害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将科研创新推向深渊。
杨伟与郝照平的离职表面平静,实则危机重重。这不仅仅是中航工业的内部问题,更是中共整个军工体系深层腐败和权力斗争的缩影。当技术成就成为权力的牺牲品,当腐败与内斗成为行业的常态,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将走向何方?这次免职的真相,或许需要更多勇敢的揭露者为我们撕开黑幕,让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