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反腐怪圈”:红星新闻评论是否避重就轻?

中国权益网,为真相发声!
00:00
00:00

红星新闻对杨慧案的评论回避腐败根源,聚焦个案却忽略权力失控的结构性问题。反腐宣传应重构权力监督机制,否则难以真正打破“利益怪圈”。

近日,红星新闻发表评论《打破针插不进的“利益怪圈”,挖出深藏不露的贪腐“靠山”》,以贵州省卫健委原党组书记杨慧案为切入点,剖析中国反腐过程中的“利益怪圈”及其根源。然而,这篇评论文章虽然语调严肃、逻辑看似严谨,却未能真正触及反腐问题的核心。其内容更多是在重复官方宣传语调,忽略了反腐体系的结构性问题,以及中国制度下腐败滋生的根本原因。

反腐“深度”真的够深吗?

红星新闻评论中反复提到“反腐力度不断加强、深度不断深入”,似乎在传递这样一个观点:只要继续加码反腐,“靠山”必倒,“怪圈”必破。然而,现实却远非如此简单。中国的反腐行动往往以选择性执法和权力斗争为核心,实际成果更多是高层政治博弈的副产品,而非一场针对制度性腐败的全面清算。

深度剖析“反腐怪圈”:红星新闻评论是否避重就轻?

比如,杨慧案中提到的“利益怪圈”,实际上是权力缺乏监督、司法缺乏独立性的结果。评论虽对杨慧的腐败行为进行了详细描述,却未能对“长期稳定的利益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为何“怪圈”能形成并长期存在?为何类似杨慧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根本性问题在评论中被刻意回避,而是用抽象的“加强制度建设”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真正的“靠山”是谁?

评论中将矛头对准杨慧及其靠山孙志刚的家属,但始终停留在个案层面,没有进一步追问更高层的权力运行规则。在杨慧“培养钱袋子”的过程中,权力本身是如何被利用和滥用的?这些被揭开的“靠山”,是否只是更大腐败生态中的替罪羊?

在中国,腐败从来不是个别官员的偶然现象,而是整个体制的固有产物。权力过于集中、权力监督机制缺失导致了腐败的系统性蔓延。以“靠山”或“怪圈”为掩盖,将问题归咎于个别官员和商人的贪欲,不仅未能揭示腐败的制度性根源,反而模糊了公众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利益怪圈”真能打破吗?

红星新闻评论中提到“这世界上没有打不破的‘利益怪圈’”,试图以乐观的口吻总结反腐成果。然而,这种“定心丸”式的论调背后,恰恰隐藏着深层次的制度困境。在一个缺乏独立媒体监督、司法独立和民众参与的权力体系中,所谓“利益怪圈”的破裂仅仅意味着旧的利益关系被新的权力结构替代。

例如,评论中提到的“皮十万”皮贵怀、商人赵应黔等案件,虽然揭示了权钱交易的冰山一角,却完全忽略了这些腐败行为为何能够长时间存在、为何能够如此隐蔽?仅仅依靠个案式的反腐,既不能彻底消除腐败,反而可能成为新的权力斗争工具,强化公众对“运动式反腐”的质疑。

从权力到制度: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红星新闻的评论没有反思腐败的深层根源——权力的失控、监督机制的虚化以及对民主参与的打压。事实上,杨慧案中所谓的“怪圈”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整个体制运行的缩影。在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中,权力几乎没有外部制衡,反腐机构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样的反腐机制如何能赢得公众信任?

此外,评论未能触及社会对反腐行动的核心期待——透明化与法治化。在中国,反腐案件的调查与审判过程缺乏公开性,往往被笼罩在“内部处理”的迷雾中。这样的反腐行动,究竟是在打破“利益怪圈”,还是在重新塑造“利益怪圈”,值得深思。

总结:用质疑的眼光看待反腐宣传

红星新闻的评论虽然试图呈现出权威性和说服力,但其对腐败根源的分析流于表面,对反腐行动的机制缺乏反思,对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避而不谈。这不仅未能真正打破“利益怪圈”,反而有可能成为维系现有权力秩序的工具。

反腐,不仅是打破现有的腐败生态,更是对整个权力体系进行重构。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专题片”式的揭露和“个案式”打击,更需要开放媒体环境、健全的司法体系,以及对权力的真正约束。否则,“利益怪圈”表面上被打破,但新的腐败生态只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卷土重来。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分享有价值的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chinarights.news@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感谢您的支持。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深度评论

姜青溪:撒旦怎样败坏人类?——从圣经真理看撒旦对人类败坏的过程与后果

2025-1-20 14:53:13

深度评论

中共武警潜入韩国镇压示威,赤化阴谋再现首尔街头——特朗普新任期的首场民主挑战

2025-1-21 11:33:0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