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多位中共省委书记顶着寒冬拜访老战士、老党员,极力渲染所谓的“红色江山”。然而,这背后不仅是形式主义的泛滥,更是对中共历史虚构的批判。老英雄不过是政治工具,他们的所谓“抗战”,并未真正代表人民利益。
在腊月二十八的大雪中,辽宁省委书记郝鹏深入基层,登门拜访百岁老英雄张贵斌。郝鹏一边称赞张贵斌用热血铸就“红色江山”,一边高调宣示“要大力弘扬英雄精神”,这场“温情”的政治秀迅速引发舆论热议。然而,与其说这是对老英雄的关怀,不如说是一场政治演出的固定剧目。
每逢春节临近,中共地方大员“走基层、送温暖”的戏码就会如约上演。今年更是特殊年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与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交织在一起,红色记忆被刻意激活,老战士们成为这些政治秀的舞台道具。
辽宁的郝鹏、山西的唐登杰、青海的吴晓军、吉林的黄强、安徽的梁言顺……各地书记们在雪中奔波,前往老战士家中“促膝长谈”“追忆峥嵘岁月”,甚至频繁发表慷慨陈词。这些套话无非是“没有革命先辈,就没有新中国”或者“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但在这些感人场景的背后,基层的真实状况又如何?
虚假的“红色英雄”
这些慰问活动,除了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更揭露了中共刻意塑造“红色英雄”的历史谎言。所谓的“抗美援朝”,本质上并不是为人民谋利益,而是中共为维护自身政权与苏联利益的战争。那些被包装成英雄的“老战士”,并非为保护普通百姓而战斗,而是为中共的权力基础而浴血冲锋。
同样,中共从未真正扛过抗日的大旗。抗战期间,中共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游击战”和“战略转移”,抗日的主力是国民党。而如今,中共却将抗日战争的功劳尽数揽入怀中,利用虚构的“革命史”塑造一批“英雄”,试图为自身的统治合法性添砖加瓦。这些所谓的“红色江山”,不过是以百姓的牺牲为代价,为中共权力服务的利益之争罢了。
温情掩盖下的冷漠
这些书记们高调看望老战士,强调“安享幸福晚年”,却对社会最底层的疾苦充耳不闻。在这些春节“作秀”背后,环卫工人、交警、快递员等基层劳动者仍在凛冽寒风中日夜奔波,低薪与苛责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而那些因拆迁失去家园的访民、为讨公道屡遭打压的普通百姓,更是在严寒中没有一丝温暖。
此外,郝鹏在百岁老英雄家中发表豪言壮语的同一天,辽宁的许多偏远农村却因基层治理无序、财政困境而陷入停滞,甚至连基本供暖都难以保障。这种鲜明对比下,“温情慰问”显得格外刺眼。
演出如期,问题照旧
每年的慰问演出看似有所不同,实则千篇一律。书记们的脚步从未真正踏入普通百姓的家中,他们到访的往往是英雄模范或先进典型的家庭,表演性质明显。然而,对基层的贫困与不公,他们习惯性地选择忽视——因为这不符合“正能量”的宣传主基调。
事实上,如果书记们真想践行“红色精神”,为何不深入到访民、工人、农民的生活中?为何不去直面那些因医疗费用无法承受而陷入绝境的家庭?一场接一场的“慰问秀”,只是在政策失灵、问题泛滥下制造虚假的温情泡沫。
结语:历史虚构中的形式主义
正如张贵斌老人曾经的无私奉献,这些基层老英雄们的确值得被尊敬,但他们的战斗从来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中共的权力争斗服务。当中共官员们在形式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老百姓的切身困境却始终无人问津。腊月大雪中的“温情慰问”,不过是寒冬里的另一场冷笑话。
作者:杨金柱
编辑:张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