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广东省文联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广州闭幕,霍启刚再次摘得新头衔——广东省文联副主席。霍家后代对于中共赏赐的每一顶“官帽”,无不感到“非常荣幸”,这次也不例外。
从霍英东到霍启刚,霍氏家族代代相传着一门独特的“艺术”:政治投机。霍启刚以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立法会议员等头衔为中共“站台”,如今又被委以“广东省文联副主席”重任,俨然成为中共“港人治港”画皮下最为驯服的一具傀儡。
霍启刚接受采访时称,自己的首要目标是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他描绘得如此美好,以至于差点让人忘了,这种“融合”的真相是将香港一步步改造成内地城市:言论受限、艺术自我审查、红色文化盛行。
他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却绝口不提香港曾经拥有的言论自由、新闻独立、文化多元。霍启刚的“中国故事”,显然是共产党钦点的版本,已与香港曾引以为傲的自由精神背道而驰。
回顾霍启刚过去数年间从政的足迹,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北京提供的红毯之上。无论是立法会议员身份,还是所谓的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的言行都与香港人民的真实诉求相去甚远,却与北京的口号高度一致。
这不是巧合,而是霍家早已深谙的一套政治生存法则:投靠北京,换取利益和地位,哪怕代价是香港的尊严和自由。霍家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中共唱赞歌,也成功地扮演了中共在港的傀儡角色,获取了丰厚的经济和政治回报。
如今,霍启刚在文艺圈继续扮演着“和平使者”的角色,满嘴“初心”与“融合”,但他始终闭口不谈的是,这个“初心”早已变质,这个“融合”实则是香港文化独立性的被蚕食、被消融。
从霍英东时代到如今的霍启刚,霍家家族一直是中共眼中的“典范”:以香港身份掩盖亲共实质,以“文艺”包装政治宣传,以“融合”掩盖赤裸裸的同化与控制。
今天的香港艺术界在霍启刚这样的官员引领下,能指望怎样的“文艺复兴”?恐怕最终结果只是进一步被纳入中共政治宣传机器的一部分,任由摆布。
霍启刚感到“荣幸”,然而香港人只能感到悲哀。所谓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霍启刚也不过是站在台上的那具傀儡——嘴里“荣幸”,脚下无根,身后,已被中共牢牢牵着线。
作者:常新民
编辑: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