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等五部门召开座谈会,强调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然而,民企融资难、政策落地受阻的现实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政府口号频繁变换,企业生存环境却难见实质改善,金融机构是否真正“一视同仁”仍存疑。
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全国工商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五家民企代表发言,金融机构分享经验,央行高层再度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然而,在这些高调表态的背后,民营企业真正面临的融资困境依然未解,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也备受质疑。
政策承诺与现实困境的落差
自中共政府宣称支持民企以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口号几乎年年喊响,然而现实却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横亘在民企面前。官方会议一再强调“支持民企”,但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倾向于支持国企,造成民营企业信贷资源严重受限。
2023年以来,尽管央行推出多项“定向降准”政策,旨在释放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但市场数据显示,大量资金仍流向了低风险的国企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真正有需求的民营企业依然难以获得贷款。政策文件与实际金融服务的脱节,令企业家们对政府承诺的“平等对待”存疑。
“一视同仁”成空谈,民企融资壁垒依旧
座谈会强调,金融机构要“一视同仁”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并实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举措。然而,现实中,银行对民企的贷款审核依然苛刻,信贷成本远高于国企。许多民企因缺乏抵押物或受到行业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被银行拒之门外,融资渠道极其有限。
此外,近年来资本市场环境的恶化使得民企的直接融资能力进一步下降。股市表现疲软,加上监管趋严,民营企业通过上市或发债融资的门槛提高,导致很多企业即便符合条件,也难以在资本市场获得有效支持。
政治性考量下的“选择性”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再次提到要“增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这意味着金融机构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需服从政府的政治导向。近年来,一些被官方认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企业,如新能源、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确实能获得相对优待,而那些不在政策风口上的传统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则面临融资收缩甚至被资本市场边缘化。
事实上,政府近年来频繁干预资本市场,如针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监管打压、对民营企业资本扩张的限制,都让市场信心受到严重冲击。此次座谈会试图重塑对民企的信心,但在市场化改革受阻的背景下,企业是否真正能受益仍是未知数。
信贷环境未改善,企业信心仍受打击
虽然会议呼吁“民营企业要坚定信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但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企业信心已被一系列政策不确定性削弱。民营企业家们不仅要面对融资难题,还要时刻提防政策风向突变带来的经营风险。
尤其是2023年以来,中共政府对私营经济的态度变幻莫测,先是高举“共同富裕”旗号打压资本扩张,后又紧急降温以挽救经济。这样的政策反复让企业主对政府的承诺越来越难以信任。
政策空转,民企何去何从?
央行五部门召开座谈会,再次强调要给民企提供金融支持。然而,这种“政策喊话”式的会议,过去已屡见不鲜,现实中真正能改善民企融资环境的措施却寥寥无几。除非政府能在体制上给予民企更公平的待遇,真正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融资门槛,否则类似的会议只会沦为空谈,难以改变民营企业生存困境。(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