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杀人,比子弹更冷”——刘汉斌案揭示中共如何系统化司法清洗异议者

中国权益网,为真相发声!
00:00
00:00

重庆自媒体人刘汉斌因揭露内蒙古征地黑幕被跨省抓捕、羁押、取保、扣押财产、逼交赃款、反复传唤并面临起诉,案件暴露出中国司法制度如何成为打压异议的冷酷工具。“程序不杀人,但可以慢慢磨死你”,这正是新时代的统治密码。

2024年11月28日,一位重庆自媒体人刘汉斌,仅仅因为关注并批评内蒙古清水河县在征地过程中的粗暴执法,就遭到地方公安跨省抓捕。在缺乏证据、不构成实质犯罪的情况下被羁押37天后获释,但从那一刻起,他真正走入了一个更深层的“合法迫害系统”。

他的经历,不是一个简单的司法冤案,而是中共维稳体制下以法律之名,行政治镇压之实的完整样板。它向世人揭示了什么叫“制度化羞辱”“程序性杀人”——你未被定罪,却被反复传唤;你未被定罪,却被逼缴‘赃款’;你未被定罪,却必须跨越数千公里一次次奔赴警察与检察院之间,配合一场早已设定结局的剧本。

刘汉斌的“罪”,并非诈骗,而是“讲了不该讲的真话”。

“程序杀人,比子弹更冷”——刘汉斌案揭示中共如何系统化司法清洗异议者

刘汉斌,网名“文艺犯”,是一位活跃于网络平台的独立观察者。他没有参与征地事件,却在社交平台上对内蒙古清水河县的征地纠纷表达了明确批评,揭露了警察暴力执法、基层维稳体制与农民权利被践踏的事实。在中共对言论控制愈发收紧的今天,刘汉斌的行为触碰了权力的逆鳞。

正是这种非系统性、非组织化、却极具传播力的表达行为,成了政权眼中的“风险源”。

于是,清水河县公安迅速出手。11月27日,以“寻衅滋事”为由对他发出传唤,并实施异地抓捕,将其从重庆押解至内蒙古。这类操作,已成为中共地方政府打压异议声音的常规模式——先构陷罪名,再调动公安力量跨省抓人,造成“依法处理”的假象。

“程序杀人,比子弹更冷”——刘汉斌案揭示中共如何系统化司法清洗异议者

羁押期间,刘汉斌被拒绝会见律师,关押信息对外封锁。他被剥夺一切法律保障,在监室中度过37个寒冷的日夜。2025年1月5日,检察院终于以“证据不足”为由不予批捕。按理说,应立即无罪释放。然而等待刘汉斌的,是一场更加隐蔽、更加残酷的“程序迫害”。

当天,他被以“取保候审”形式继续控制,必须缴纳2万元押金,手机与笔记本电脑被扣押至今未归还。从法律角度看,这已经严重违反刑诉法关于财产处置程序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无一例外。

进入3月,事情再次升级。11日,警方通知他“核实情况”,12日他从重庆赶往内蒙古,结果只是重复做一份没有新意的笔录。笔录结束后,警方提出一个惊人的“建议”——让他缴纳34500元“赃款”,声称是通过“诈骗”手段获得的新媒体收入。

所谓“赃款”,是刘汉斌通过视频平台获得的用户打赏。没有虚构事实、没有强制诱导、没有虚假承诺。警方的逻辑只有一个:“你发声,你获利,那你就是违法。”当合法收益被武断定义为“犯罪所得”,法律已经沦为勒索工具。

刘汉斌拒绝缴纳。律师明确指出,警方的说法毫无法律依据。但拒绝的结果,是新一轮的“配合传唤”:3月19日,警方再次警告其“取保手续需交检察院处理,不来就抓你”。刘汉斌只得再次启程,21日抵达清水河县公安局,拖到28日才完成手续。

回到重庆不过两天,3月30日,清水河县检察院又通知他必须“再来一次”。4月3日,他第三次北上清水河县。这次,检察官直接告知:“下周就起诉。”

程序清晰、套路明确。刘汉斌被嵌入一套系统:以“未定罪”为掩护实施持续控制,通过“取保候审”变相剥夺人身自由,通过反复传唤制造精神疲惫,通过要求缴纳赃款制造经济崩溃。更关键的是,这一切都有“合法外衣”。

他不是个案。事实上,在同样的“程序陷阱”中,已有无数人被拖垮:

  • 河北冀南新区的程晓琴,因举报违法征地被暴力截访,反复刑拘,十余年间遭受“司法+信访”双重报复;

  • 吉林的郭洪伟,在揭露政府官员违法后死于看守所,妹妹郭宏英因奔走呼吁,至今被构陷入罪,案件至今无果;

  • 上海访民顾国平,因癌症晚期仍被强行收押,送医前24小时极危却遭拒绝治疗,被舆论视为“故意杀人未遂的国家暴力”;

  • 河南作家郭飞雄,因发声多次遭刑拘,2023年在广州死于长期“合法”关押下的慢性折磨。

这一切说明,中共已将司法系统彻底改造为维稳工具。它不再服务于法治、正义,而服务于政权安全。

检察机关本应是对权力行为的制衡者,如今却成为打压异议的协作者。公安系统在操作上不再需要合法证据,而只需上级授意。法院成为最后的形式审判者——它们不是判案,而是盖章。

更深层的问题是:为何他们不直接定罪?答案很明确——因为“程序性羞辱”比定罪更管用

定罪意味着流程终结。而“程序控制”意味着无限消耗、无限羞辱。它不需要你坐牢,却让你生不如死;不需要你认罪,却让你处处受限。它要你交钱、走程序、写材料、来回奔波,直到你崩溃、认输、闭嘴。

这是一种新时代的统治术——软性控制,高压笼络,全程合法,最终灭声。

我们必须质问:在一个尚未被起诉、未被法院认定有罪的情况下,警方为何可以主张“退赃”?检察机关为何允许这种荒诞操作不断上演?国家机器为何可以用程序将一个公民变成“行走的囚徒”?

这背后,不只是个别执法机关的猖狂,而是中共体制下对异议者的系统性消灭策略。刘汉斌不过是这一“程序暴力系统”的又一牺牲者。

他所遭受的——

是时间的剥削:每次传唤就是三天往返;

是空间的碾压:重庆到内蒙古几千公里,成本高昂;

是尊严的羞辱:不是因犯罪,而是因发声;

是自由的扼杀:不是被判刑,而是被“合法控制”;

而正是这种“不需定罪即可施压”的机制,成就了中共当代统治的“低烈度高压状态”:

  • 不杀你,但折磨你;

  • 不审你,但拖垮你;

  • 不封你,但逼你闭嘴。

刘汉斌案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制度性警告。

今天他们可以用这套机制摧毁一个自媒体人,明天就可以用它对付任何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普通人。只要你表达,只要你反对,只要你揭露,只要你不配合,你就会被一整套带着“法律面具”的权力机器卷入、碾碎。

我们不只要关注刘汉斌,我们要直面这套体制本身:它不怕罪,它怕话;它不怕腐败,它怕揭露;它不怕错误,它怕责任。

这个政权对正义没有兴趣,对秩序没有敬畏,它只有一个目标:控制。法律只是它穿的外衣,程序只是它用的工具,而“你不能说、不敢说、不再说”才是它真正的胜利。

作者:李青

编辑:程军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分享有价值的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chinarights.news@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感谢您的支持。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深度评论

家毁人无声:小米电饭煲起火引发整屋焚毁,受害者维权三月遭冷对,品牌责任何在?

2025-4-5 11:40:18

深度评论

“查而不查、救而不救”:中共式防汛抗旱的政治秀场再开幕

2025-4-8 12:34:1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