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日,一个普通的午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镇北留旺村的村民张德礼接到了一个改变其命运的电话。同村人告诉他:“你的盆景园,被几十个人推了。”电话那头语气急促、带着惊恐。而电话这头的张德礼,年近七旬,在几十年心血倾注下打造的1.2亩盆景园,几乎就是他的生命。
当他赶到现场时,眼前的一切让他几乎昏厥——上千盆珍贵树材已被铲车碾平,杂乱的枝干横陈地上。他多年积攒的财富、精神寄托,全毁于一旦。
他当场晕倒,不只是因为愤怒和悲伤,更因为意识到,真正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这场由镇政府与房地产商邯郸招贤集团联合推动的强拆,并未经过合法程序,也无任何合理补偿,背后掩盖着的,是一套精致的掠夺逻辑。
镇政府操盘强拆,开发商坐享其成
几日后,张德礼设法从一位参与强拆的工人处打听到了真相:此事由镇政府主导,执行方是开发商雇佣的施工人员,而指挥破坏的直接责任人,是当时的临水镇镇长张永军。
张德礼愤怒但理性地开始维权。他聘请河北省盆景雅石行业协会进行资产评估。结论显示:其盆景园被毁树材近2700棵,总价值高达493万元。
当他带着评估结论找到张永军时,镇长不但未有一丝歉意,反而气急败坏:“这是假的!你得负法律责任!”随即扔出一句:“赔你20万够不够?”这不仅是一种赤裸裸的压价,更是对其人格的羞辱。
张德礼坚持真实损失评估,并要求依法赔偿。面对合理的反驳,张永军开始威胁:“你不答应,连20万都不给你。”
一边是张德礼痛失数十年心血,另一边,开发商在其盆景园原址上拔地而起的“招贤·桃园观邸”小区正热销不断,利润滚滚。
虚假承诺、踢皮球、再否认:镇政府的无耻操作全纪录
面对强拆的既成事实和巨额损失,张德礼最终无奈地接受了镇党委在2020年11月提出的“象征性赔偿”——20万元。
哪怕这个数额连他盆景培育成本的零头都不到,他也只能接受现实。
但事情远未结束。2020年12月,当张德礼带着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镇政府领取赔偿时,发生了更令人震惊的一幕:
镇政府收走了他的承包证原件,只支付了0.9亩土地的补偿款,而此前谈妥的20万元盆景赔偿款则被“遗忘”。
张德礼再度去找张永军讨说法,却被这位“人民公仆”以一句近乎流氓的话顶回去:“我没答应赔你20万,谁答应你的你去找谁要。”
这是怎样的一种行政操守?这是怎样一张政府公信力的“通缉令”?基层官员口无遮拦、推卸责任,已经将群众的权益视作草芥。
官升一级,反成“典范”;受害老人维权无门
此事之后,张永军不仅未受调查,反而被提拔为峰峰矿区交通局局长。而媒体对他的描绘,是另一番天地:
“顶烈日、蹲一线、高血压不下火线”,“连续12天未回家协调工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塑造为“焦裕禄式干部”的张永军,在新闻纸上宛如圣人,而在张德礼的记忆中,他不过是一个把基层群众当草芥、将制度作为掠夺工具的强权代表。
讽刺的是,那些赞美他的官媒文章,正是以人民的名义书写,却无一人提及他曾耍赖、威胁、侵害老人的事实。这种集体失语与主流媒体的沉默,更加深了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鸿沟。
而张德礼,至今未能拿回哪怕一分钱的盆景赔偿。多次举报、信访、起诉无果。他的盆景园没有了,精神寄托没有了,公平正义也遥遥无期。
一座小镇的强拆剧,是全国现象的缩影
临水镇只是一个缩影。在中国,因开发商与地方政府联手而造成的暴力征地、强拆悲剧早已不是新闻。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数像张德礼一样的普通人,都曾在毫无预兆的早晨醒来,发现自家的一砖一瓦,已被毁为平地。
更可怕的是,不仅仅是强拆行为的违法性,更在于体制性“维稳掠夺”——地方政府本应是公共利益的守护者,早已沦为某些开发集团的附庸。以公共建设为名行利益掠夺之实,以“为人民服务”为口号践踏人民尊严。
而所谓的补偿机制、评估流程、信访通道,往往只是表面文章。一旦权力与资本合谋,个体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张德礼维权数年,结果不过是官员一句“你找谁要去”的推脱。这不是个案,而是制度性冷漠的集中体现。
谁来兑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中共中央屡次强调“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但在临水镇,群众感受到的却是权力的冷漠、司法的失灵、媒体的选择性失明,以及维权的巨大代价。
张德礼一生与泥土、盆景为伍,晚年却被政府强拆、欺诈、戏弄。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受害者,更是当今中国底层百姓在强权面前无力呻吟的象征。
那些“舆论楷模”张永军式的干部,正是这个体制最具破坏力的细胞——他们对上唯命是从,对下予取予夺;上报政绩,下压民情;上演苦情戏,下做压迫者。
最后一问:张德礼何罪之有?
他的错误,仅仅是相信了一个合法政府应该有的底线——损毁就要赔偿,强拆就该依法;而他的悲剧,是这套信仰在现实中粉碎之后,发现竟无处可诉,无人承担责任。
而张永军们的错误,却不断被奖励提拔,被光环包装。如此荒诞,才是真正令人绝望。
如果连一位老人栽种几十年的盆景都不值得这体制的一丝尊重,那么这个社会到底还剩多少“公平正义”可谈?
张德礼的故事还未结束,但他已经给我们所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
——如果这是正义的样子,那不如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