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共媒体仍在高调宣传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天塌不下来”时,中国真实的经济土壤正在悄然塌陷。
2025年4月9日,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加征关税累计已高达104%。这一数字本身就像一道重锤,狠狠砸向中国“世界工厂”的神话。而现实反馈远比统计数字更具冲击力:全国多地制造业企业开始停工停产,甚至不再掩饰“放假无薪”的事实。中国庞大的外贸体系正陷入以肉眼可见速度下滑的困境,而其背后的体制性病灶,也在这一轮经济外部冲击中被彻底撕开。
无薪假、临时裁、产线停摆:制造业的真实现状
在福建,一家名为“足兴”的制鞋企业发布通知称:由于美线订单遭受税收冲击、贸易环境极度严峻,公司决定实行“车间放假无薪制”,并每周六日仅发放40至50元生活补助。这已不是减薪那么简单,而是实质性的“停工维稳”。
在广东惠州,亿禾家具公司也面临同样困境。新一轮关税出台直接冲击了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公司宣布放假五天,并未说明之后是否复工,暗示更严重的经营不确定性。
一位广东网友在社交媒体发文:“我老公被公司约谈,估计要被裁员了。一个人挣钱养家的怎么办?”这不是个例,而是中国制造业基层家庭面对的普遍焦虑。
来自陕西的从业者也发出求助:“我们做外贸的,绝大部分是美国市场,今天早上订单全取消了八成,产线直接停工。”过去还能靠“多元化市场”自欺的幻想,也在这场集中火力的关税冲击中瓦解。
“集中力量办大事”?办的是表演,而不是问题
面对这轮制造业衰退潮,中共仍未放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叙事框架。从高铁、大飞机到芯片、卫星,宣传机器持续制造“突破性成就”的幻象,而根本无视一个事实:中国的“世界工厂”身份并未转型成功。基础制造业依然深陷对欧美市场的结构性依赖,一旦被精准打击,立刻陷入瘫痪。
“集中力量办大事”口号下,中国体制确实能够调动资源,办成一些看起来“轰动”的工程奇迹,但这恰恰是问题所在——资源并非用于解决人民就业问题、经济结构调整,而是用于一场场“面子工程”和地缘政治投机。当真正需要制度性改革与产业韧性时,这种“集中力量”却变成无能和逃避的代名词。
“天塌不下来”?塌的是民众的饭碗与信心
中共另一句宣传口号是“天塌不下来”,试图在每一次危机中灌输一种稳定幻觉。但当前全国制造业传出的停工、裁员、订单断裂,正是“天正在塌”的现实版本——只不过塌的不是“党天下”,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计保障。
一个不具备制度弹性、信息透明、市场调节能力的体制,如何面对全球性贸易逆流?答案已经摆在眼前:无薪假、强行维稳、舆论封锁,继续用僵化模式捂盖问题,而不是正视危机。
中国经济脆弱的真相:被“政治挂帅”掏空的制造基础
中国的制造业从来不是中共“集中办大事”的产物,而是民营企业、外资驱动和市场力量拼出来的成就。而今天,这一体系在党国统治的高压与中美脱钩的夹击中,被反复掏空。
“国家安全高于一切”的政治口号下,大量资源被转移至军工、半导体、科技“卡脖子”项目中,而真正支撑就业的轻工业、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则被视为“可以牺牲的边缘部门”。它们既享受不到政策保护,也得不到舆论关注。如今,一轮外部打击便可将其打垮,可见所谓“强国梦”的骨架,实则是摇摇欲坠的纸糊结构。
结尾:真正塌下来的,不是“天”,而是体制幻象
今天的制造业危机,表面看是特朗普的关税加压,实则暴露的是中共体制的根本性不作为。一个以“控制”为核心的政权,根本无法管理高度开放且依赖全球市场的经济体系。面对订单消失、企业停产、工人失业,它能做的只是继续喊口号、封锁消息、打压质疑。
而这一切的代价,最终还是由普通中国人承担:那位担心丈夫被裁员的广东网友,那位产线被停的陕西外贸工人,那些只能靠几十元补贴熬日的工厂家庭。他们正在经历的,不是“集中力量”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体制所制造的深渊。
中共总爱说“天塌不下来”,但或许它从未理解一个基本问题:真正塌下来的,不是天,而是你们制造的幻象。(作者:顾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