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斥冷漠与权力漩涡的年代,总有一些光,会从黑暗中透出,照进人心。
2023年,北京青年报记者李东,用一篇调查报道,成功推动了一起长达十六年的奇葩冤案翻案。他不只是记录者,更是点燃希望的人。这篇报道,不仅挽救了一个被冤屈的家庭,也在司法体制的铁桶上砸出了一个窟窿。
这束光,来自李东,也来自北京青年报——一个在当下语境中仍敢直面司法真相的良知媒体。
冤案始末:智障男子如何被塑造成“抢劫犯”
2007年,江苏南京警方在一场对流动人口的清查中,发现一位智力残疾男子李四强,随身携带的身份证信息与汕头一名“抢劫逃犯刘西文”一致。于是,李四强被迅速“认定”为真凶,在警方“协助”下完成笔录后,被押解至广东,最终以“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
可荒唐远不止于此。
服刑期间,狱警逐渐发现:这个人不但言语表达混乱、认知模糊,而且多次供述自己“什么都不记得”,还与案件描述严重不符。最终,监狱将该情况反馈给公安机关。
法院的“纠错”方式却是:直接将原判决中“刘西文”的名字换成“李四强”,并坚持原案不变,辩称只是“认人错误”。
哪怕到了这一步,司法机关仍选择了“自保”,而非纠错。
铁桶阵中的呐喊:媒体之光如何破局
2016年起,李四强家属多次上诉申诉,历经六年,案件依然石沉大海。直到2022年,真正的“刘西文”被警方抓获,并当庭承认犯罪事实,明确表示“不认识李四强”。
可法院依旧狡辩,称李四强“可能是同伙”。这一强词夺理的回避行为,令整个案件愈加荒谬。
就在公众几近绝望之际,北京青年报记者李东以独立采访、实地调研方式,采写出长文《一张身份证牵出“真假”两个抢劫犯》,于2023年2月21日在“北青深一度”平台刊发。
这篇报道一经推出,舆论哗然。中央媒体、自媒体相继跟进,全国网友发起声讨。李四强的冤案,终于从沉寂中冲破铁桶,浮出水面。
广东高院被迫正视此案,启动再审。最终,李四强被改判无罪,并获得234万国家赔偿。
调查记者李东:在黑夜中奔跑的人
“发稿时,我们并不知道案件是否能翻过来。”李东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们在跟体制的高墙硬杠,报社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但李东并未退缩。他清楚,每一篇报道后面,是一个真实的人命,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是这个社会最后的一丝信任。
“社会再破烂,总得有人去缝缝补补。”李东的话朴素却动人。
在许多媒体人转型搞直播、做带货、投身自媒体变现之际,李东仍然坚守在严肃调查报道的前线。他没有金光闪闪的头衔,也不拿流量当饭吃。他的存在,本身就是这个行业的尊严所在。
北青的担当:在死寂中发声的体制媒体
如今的官媒,大多“以稳定压倒一切”,将“舆论监督”三字视为禁忌。但北京青年报,仍敢于为弱者发声,在系统性冤案中为真相打开缺口。
这正是媒体存在的理由:不仅报道阳光,还要敢照进阴影。
“北青深一度”栏目在近年来的表现,已然成为“媒体不死”的有力证明——无论是“聋哑冤案”“警察家暴案”“疫苗投诉案”,还是“李四强案”,他们始终坚持深挖、求实、抵达现场。
这是公共媒体应有的气质。
冤案终平:不是胜利,而是提醒
李四强案被改判无罪,不是“胜利”,而是一记警钟:如果没有李东,如果没有媒体曝光,如果没有汹涌民意,冤屈仍会被压在档案袋里,湮没在公文山中。
中国冤案之多,已经无需统计。制度内部的容错与纠错机制,仍远未建立。检察、法院、公安“三位一体”运作的权力体系中,谁来问责?谁来制衡?谁来为人民说话?
此案的意义,恰恰在于:制度不会自动纠错,真相需要被逼出来,正义必须靠人推动。
写在最后:致那束光,致那个人
我们必须记住李东这个名字,不是因为他救下了一个人,而是因为他点燃了希望——一个记者不躲不逃,一家媒体敢发敢拼,一个社会因此没完全陷入沉默。
在风雨如晦的时代里,每一束照进现实的光,都值得我们铭记。
致敬北京青年报,致敬记者李东!
作者:杨旭东
编辑: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