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访民宋嘉鸿持续发布黑监牢名录遭警方登门谈话:信息属实,将继续发声

中国权益网,为真相发声!
00:00
00:00

74岁维权老人宋嘉鸿因连续发布“上海黑监牢名录”,揭露非法拘禁访民问题,近日再遭佘山派出所警察上门警告,要求“不得与境外联系”。他坚称信息均已核实,合法合宪,将坚持依法维权。其数十年维权经历,折射出制度性打压与公民声音的顽强抗争。

在“依法治国”的口号下,74岁的上海维权老人宋嘉鸿,成为现实中被围剿的对象。因他长期发布揭露“黑监牢”的信息,近日再次遭遇警方登门谈话。时间是2025年5月13日晚八时许,佘山派出所警员敲开了他在上海临时居住处的门,开门的是宋嘉鸿本人。来者为一位青年警察,警号050315。

警察传达的信息只有一句话:“希望你不要和境外联系。”面对这句看似“温和”的警告,宋嘉鸿的回答斩钉截铁:“我网上发的东西全部属实,都经过电话确认,没有违法。我们不研究境外,只注重事实与真实。”

但这,已经不是警方第一次上门找他了。

一、他是谁:从举报者到“精神病人”

宋嘉鸿的维权之路可追溯至1978年。那一年,他从江西工作单位请假回沪,目的只有一个——向中纪委举报单位党委书记和地方公安涉嫌严重违法行为:包庇奸淫幼女、破坏军婚、逼死人命,甚至投毒嫁祸。随着调查深入,宋嘉鸿惊讶发现,这些案件背后,牵涉到上海公安系统某些高层与江西地方势力的勾结。

上海老访民宋嘉鸿持续发布黑监牢名录遭警方登门谈话:信息属实,将继续发声

举报的后果,是他被单位报复——直接送入精神病院,强行诊断为“反应性精神病”。这张标签,成为压垮他命运的铁证。几十年间,他反复通过法律途径请求精神病院公开诊断依据,但医院始终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公开。这样的回应,不仅扭曲了法律本应保障知情权的本质,也暴露了体制在面对“敏感人士”时惯用的精神病化打压机制。

从一名普通职工到“被精神病”者,再到不愿沉默的公民,宋嘉鸿走上了与体制正面对抗的道路。他长期在网上发布维权信息、访民案例,并帮助他人撰写上访材料,因此屡遭警告、传唤乃至非法关押。

二、“黑监牢名录”:真实记录还是禁忌档案?

近几年来,宋嘉鸿持续发布一项极具争议性的公开资料——《中国上海黑监牢名录》。据其称,截止目前已发布七期,总计收录155例案例。每一例,都包含了具体的关押地址、当事人基本情况和事件背景。这些信息,不仅发布在国内网站,也被多个境外人权组织转发传播,引发广泛关注。

他特别强调,所列出的宾馆、农家乐等被指用于秘密拘禁访民的场所,均已通过电话确认和当事人证言核实,不存在捏造情况。例如有一起案例发生在“桃源路99号”的宾馆,当他提及此事时,警察辩解说该陆姓女子是因拆迁被安排住宿,但宋嘉鸿明确表示将继续调查,挖掘真相。

名录的持续更新,使宋嘉鸿成为官方眼中的“重点人物”。不仅佘山派出所对他反复“提醒”,南京东路派出所也曾多次上门。据他透露,这些基层警员“唯命是从,只想保住饭碗”,根本无心探讨法律依据。

三、用《宪法》捍卫尊严

在警方警告之后,宋嘉鸿并没有沉默。他再次公开发表声明,引用《人民警察法》第四条明确指出:“人民警察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并讽刺道:“如果连《宪法》都背离了,那还叫什么人民警察?那就是江湖角色,是向老百姓‘掼榔头’的打手。”

对于警方以“境外联系”为由提出警告,他表示不予承认,“我的文字只在公开网络上传播,完全符合法律规定。”面对审查与打压,他坚定表示:“这项活动不会停止,国内外都会发。”甚至直言,“哪怕坐牢杀头,也在所不辞。”

这并非情绪化表态。过去十多年里,他数十次往返于上海与北京之间,仅为证明自己未患精神病、举报内容属实。他公开的“信访十二大诉求”,包括追责精神病院、公开病历资料、清查黑监牢、恢复被剥夺的工作与待遇等,至今没有一项得到官方实质回应。

四、民间记录者的孤独抗争

宋嘉鸿并非孤例。他的遭遇代表着众多维权人士面对的困境:合法表达权利,却反被“非法身份化”;坚持宪法原则,却被贴上“异见”标签。

在《黑监牢名录》的最新一期中,他写下这样一句话:“体制可以用铁门关我,但关不住我的眼睛。哪里有人权遭践踏,我就会盯住它。”他自称“只是一个记录者”,但这份记录显然超越了许多人能承受的风险。

警方的“善意提醒”背后,是系统性打压的惯常手段。夜间敲门、非正式会谈、无书面材料、模糊指控,都是维稳系统中被频繁采用的“软性胁迫”方式。这类操作虽然不会留下法律程序痕迹,却在心理层面施加巨大压力,迫使维权者噤声。

五、制度性压迫下的“违法者”

根据公开信息,宋嘉鸿早年因举报官员强奸幼女和投毒致人死亡,反被打成“精神病人”;如今因发布维权信息和黑监牢案例,再次成为警方关注对象。这种“从举报人到违法人”的转变,正是当下中国维权环境的真实缩影。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维权的艰难,更是制度对“监督者”的系统排斥。当法律成为权力的遮羞布,当宪法成为口头装饰,真正想要坚持依法维权的人,就会被挤压至体制的边缘,甚至成为“不稳定因素”。

对一个74岁的老者而言,最令人感到绝望的,并不是警察的登门谈话,也不是医院长期封存的病历,而是司法系统根本无意回应他的合法请求。宋嘉鸿的维权之路,从来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无数被关押、被污蔑、被噤声的普通访民发声。

宪法之下,谁才是违法者?

宋嘉鸿引用《人民警察法》和《宪法》为自己辩护,但在现实中,这些法律条文却成了被选择性解释的工具。他坚持发声,就被视为“敏感”;他核实真相,就被打上“境外联系”的标签。警方的每一次登门,每一个模糊警告,背后都隐藏着制度的不安与惧怕。

真正值得问的是:宪法之下,谁才是违法者?

是坚持依法维权、揭露黑监牢、反复引用法律条文的宋嘉鸿,

还是那些不按法律程序操作、深夜登门骚扰、长期压制公民表达权的执法者?

倘若连他都被视为“问题人物”,那么这个国家还有多少空间留给“合法表达”?又有多少人,能在沉默中保持清醒?(作者:陶菊芬)

声明:本网站发布此文旨在分享有价值的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chinarights.news@g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感谢您的支持。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人权自由

王炳章:《神谕圣经宪法揭密》(连载2)

2025-5-11 7:09:33

党务动态

陈忠和先生线上追思会举行:民主领袖王丹深切缅怀,强调传承其遗志

2024-11-9 21:27:5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