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甘泉教会两位牧者因教会房产被控诈骗,遭羁押近一年半,开庭在即。本案揭示中共系统性打压家庭教会的现实。
2025年5月26日至28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法院即将公开审理一起颇受关注的“诈骗案”——被控“骗取339万元”的并非职业骗徒,而是合肥甘泉家庭教会的两位牧者:周松林牧师与丁中福长老。这起案件表面上是刑事起诉,实质却是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宗教迫害。
两位牧者自2023年11月30日被合肥警方突击抓捕、羁押至今,已有近一年半之久。据悉,案件源于教会多年积攒奉献款所购买的两处房产。因家庭教会在中国法律体系中长期不被正式承认,甘泉教会同工大会决议,将房产登记在包括丁中福长老在内的几位信徒名下,并通过视频公证明确财产归属。然而,这一旨在保护教会资产的行为,却被检方指控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宗教名义,骗取他人钱财”,进而定性为诈骗罪。
更令人忧虑的是,此案尚未开庭,已有大量教会信徒接到恐吓电话,遭警告不得出庭作证或前往旁听。这不仅是对个体宗教信仰的践踏,更是对基本司法程序与公民权利的公然蔑视。
“铁饭碗”放弃者,甘泉教会的创办与成长
周松林牧师原为国家体制内的三自教会传道人,毕业于官方神学院,放弃安稳职位后与妻子自发在合肥创办甘泉家庭教会,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已拥有数百名信徒。丁中福长老则是该教会财务负责人,以正直、廉洁闻名。两人在合肥信仰群体中享有极高声誉,日常服侍中从未染指教会资金,其妻子与信徒多次撰文声明,强调两人“分文不取”,是“被政治卷入的无辜之人”。
司法武器化:从“诈骗”标签到任意羁押
中共对宗教群体的打压已由明面限制转向司法手段的系统性利用。起初被以“诈骗”刑事拘留的共有16人,最终除三人取保候审,周松林与丁中福被继续羁押并转为正式逮捕。庭前会议中,代理律师指出起诉书存在多项法律缺陷,导致检察官被当场质问得哑口无言,会议不得不中止。即便如此,案件仍不断延期,迟迟不予审判,意图通过持久性关押迫使当事人妥协。
案件延宕至今,实质是在利用刑事司法程序打压宗教组织,迫使教会解体、信众散离。过程中,不仅牧者家属遭受极大精神与经济压力,连教会内部也出现裂痕——部分信徒在当局暗中施压下对聘请“非官方认可”律师产生异议,甚至宣布退出教会,典型的“离间瓦解”手法再次上演。
信仰自由的真相:这是信仰问题,不是刑事问题
“我们没有主动参与政治,而是被政治卷入”,这是周松林牧师在狱中对教会所传达的心声。他深知,这场案件的根本,并非资金问题,而是信仰问题:在中共政权眼中,任何未经许可的宗教组织都是“敌对力量”,而甘泉教会作为独立家庭教会,正是其眼中的“异端”。
与此同时,丁中福长老身体状况因羁押而每况愈下,高血压、胸闷、失眠等症状日益加重,其家属呼吁立即释放其人道救治,却始终无果。正义未至,痛苦已深。
国家与信仰的边界:法律应为正义而非压迫服务
纵观中国近年来对家庭教会的打压,从成都秋雨圣约教会,到广州恩光教会,再到此次合肥甘泉教会案,几乎均以“非法集会”“扰乱社会秩序”甚至“诈骗”等刑事罪名伪装镇压真相。这些操作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也破坏了国家法治的基本形象。司法应是社会正义的守护者,而不是迫害工具。
写在案件开庭前:我们呼吁公开与公正
甘泉教会案件不仅是一桩个案,更是当代中国信仰自由现状的真实写照。《中国权益网》在此呼吁:
-
合肥市相关司法机关应立即终止对两位牧者的任意羁押,并依法公开审理案件,确保程序公正、裁判中立;
-
全国范围内的家庭教会遭受打压问题,应进入公开法律与社会舆论审视框架,不再以“非正式”身份为由进行封杀;
-
对因信仰而被长期关押者,应严格审查执法合法性,并保障其健康、辩护权利与家属探视权。
信仰不是罪。审判信仰者的,不应是国家,而应是历史。(作者:方子均)